您现在的位置:海口市人大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自贸港·观察丨海口: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办好群众可感可及实事
更新时间:2024-01-14  来源:海口日报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可感可及”既释放着民生暖意,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农村工作千万条,说到底是办实事这一条。“可感可及”指向的,有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等宏观政策,也有村路更平坦、饮用水更干净、院舍内外更整洁、如厕更方便卫生等微观“小事”。这些“小事”,是广大农民群众最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事,也是农民是否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2023年,海口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践探索、制度创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探索中实践,党群、干群合力走出一条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之路;202411日起,《海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定》正式施行,作为全省首部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专项法规,夯实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制度基础。

市民游客在龙华区龙桥镇昌学村动漫嘉年华参观游览。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一次次探索被推广 “小试点”激发“大转变”

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丰兴社区西村,盆景绿植、道路绿化让这里显得整洁而富有活力;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布局其中的乡村小广场精致且功能齐全,篮球场、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应有尽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休闲娱乐、锻炼身体。

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丰兴社区,精致的小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供居民使用。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这些改变,始于2023年年初。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我们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在于有一些居民的废弃房屋和乱堆乱放影响村容村貌。”丰兴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奕宇介绍,在社区的宣传发动下,党员林志涛带头拆除了自家两间危旧瓦房,社区为其地块开具了归属证明,并在原址上新建了绿地。此举有效打消了其他村民的顾虑,通过这种方法,丰兴社区西村共拆除912间残垣断壁、危旧瓦房,让环境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这种发动党员带头、社区出具证明的方式,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的新群社区、永卫社区同样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也让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了针对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的处理方式:由各居委会摸底上报,区人居环境整治办统筹整合制定拆除计划,区职能部门配合居委会共同出具地块归属证明,确保土地仍属于原户主。这一作法,让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克服了工作难点,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新突破。

冬日里的迈雅河湿地公园,风采依旧,美景宛如仙境。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在海口各区,越来越多的试点工作凝炼成推广经验,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在秀英区,西秀镇探索建立“镇政府+村居+环卫+综合执法”联动机制,推动了建筑垃圾等突出问题的解决;在龙华区,昌学村的“物管乡村”模式、文山村的“乡村管家”模式,提升了环卫工作质效;在琼山区,“镇墟市场化+农村村民自治”,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在美兰区,依托迈雅河湿地公园良好生态,整治提升周边村庄人居环境,推动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


一个个民意被采纳 唤醒主人翁意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村群众自己的事情。如何通过环境提升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形成工作“向心力”的关键。

群众的每一次发声,看似事小简单,背后都是主人翁意识的体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聆听百姓呼声,不啻当头棒喝,才能巧集群众智慧、唤醒主人翁意识,凝聚最大“向心力”。

在琼山区云龙镇云岭村,村道两旁的小叶龙船花点缀了村容村貌,村民对这些花爱护有加,因为这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村花”。

在琼山区云龙镇云岭村开展的线下消费帮扶活动中,市民在选购农产品。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鹤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觉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应该是这个思路。”云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宏伟介绍,为了支持云岭村和美乡村建设,云龙镇今年投入了一笔资金对该村进行支持。这笔钱怎么花?村委会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村道两旁种植花卉就是大家的意见之一。

在琼山区消费帮扶振兴集市云岭村夏季专场,众多市民在选购农产品。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鹤

“为了配合村里统一规划种花,不少村民主动让出了门前三尺地;为了节约资金,大伙自己动手种植……看到种花的效果很好,现在有些村民也在自家房前屋后种起了花木。有了花,村民对环境更加爱护了,打扫得更加勤快。”刘宏伟说。

一家家企业入驻乡村 乡村治理“更上一层楼”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到海口各乡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庄原有的人员构成,也将现代化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带入了乡村,物业公司、占股分成……村民和企业同时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加快农村“更净、更美、更宜居”的步伐,也让更多“可感可及”的实事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龙华区龙桥镇昌学村,以漫画产业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鹤

在龙华区龙桥镇昌学村,村集体以占股45%的比例与企业合股组建物业公司,打造“物业进乡村”新模式,物业作为村级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环境清洁、安防巡逻、水电维修、绿化维护等工作,把精细化管理触角延伸至村庄全域。物业公司收取的物业费按比例给予企业分成,打破了大小集体利益壁垒、村企发展利益壁垒,也创新了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物业公司还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强化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互促、互利互惠,促进了村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运行近一年来,“物业进乡村”的管理模式让昌学村焕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现在村子在管理上更加规范了,环境提升显著,而且有需要可以找物业。” 村民吴英斌说,看到村子被建设和维护得这么好,大伙儿更爱干净了,在爱护环境方面变得更加自觉了。

一项项制度被实施 “指挥棒”引领治理“加速度”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

针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需常抓常治的特点,2023年以来,海口采取第三方评估、交叉检查和各行业部门考核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月通报、季小结、半年讲评和年总结的评价机制,以考核为“指挥棒”推动责任、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区在市级的指导下,均建立了区镇村交叉考核机制,加大了督导考核问责力度,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杜绝了“上热下冷”的现象,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2023年以来,海口在“数字乡村”平台开发了人居环境整治功能,建立了从考核抽签开始到问题拍照上传—问题照片裁定—乡村申诉反馈—申诉问题审核—成绩统计排名—问题整改反馈—问题整改跟踪等全流程科学的信息化监控管理操作体系,通过平台实现了对人居环境整治交叉检查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全程监测和记录的闭环管理,最大程度地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提高了透明度和公正性。

目前,海口已制定出台《海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定》,并于202411日起施行。《规定》共二十六条,以村庄规划管理、农村厕所建设和改造、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并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管护和监督方面内容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市统筹协调、区组织实施、镇属地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农业农村部门综合协调、监督管理与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记者手记

“一时美”变成“一直美”


整洁平坦的道路、造型优美的绿植、错落有致的小院、精致实用的广场……有人说,今天海口农村的人居环境比肩城市环境;有人则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一阵风”,今天的美是“一时美、个别美”,未来“一直美、全面美”任重道远。

海口农村人居环境到底如何?202310月,市政协拍摄《海口市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短片,记者参与了该短片的“踩点”及摄制工作,摄制组走访了海口四个区及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的城乡结合部,寻找存在“脏乱差”情况的点位。令大家意外的是,几天的走访,“脏乱差”点位不多,存在的问题也不突出。总体来看,海口农村“脏”的情况明显减少,“乱”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差”的条件进一步改善,“美”的景象进一步呈现,如何让“多数美”变成“全面美”,让“一时美”变成“一直美”,是今后一段时间海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海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实现从“一时美”到“一直美”,不仅需要表面的环境美化、污染治理与生态提升,背后还需要配套政策等长效机制。《海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定》的出台,就是要建立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工作推进和管护机制,标本兼治、建管并重,让乡村美起来、靓起来,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让美丽常驻乡村。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治理的基础,制度如何更好地落地落实,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期待管理部门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长期坚持、持续发力;期待农民主人翁的意识越来越强,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提升治理的精准性;期待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村一直美下去,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海口日报



责任编辑: